35 组织型学习

有些组织具备学习的能力,有些却未必。有些组织能够学习,却不能学以致用。有些组织疏于学习,学习进度远不如荒废的时间。我们都知道“业精于勤荒于嬉”的道理,明白学习的重要性,它是一种至为重要的进步机制,若不学习,则不足以保证基业长青。

经验与学习

要理解组织型学习,首先需要知道的是,它并不能和经验的单纯积累画等号。比如,在 20 世纪 30 年代,法国军队将积累了数百年的作战经验用于保卫其东部的边境,但是他们依然需要依赖于马其诺防线来抵抗德军。发生在 1940 年 5 月的史实向全世界证明,法国人在平衡武器库和军队机动性方面还欠些火候。

相似地,高科技公司可以以惊人的速度积累经验,但是,他们依然无法保证如何让学习跟上这种速度。

我有一个客户,这家公司拥有超过 40 年软件开发经验。在那个时期,公司拥有上千名开发人员。因此,公司的经理常常夸耀说,他们的公司拥有四万人年的软件开发经验。我当时颇受震动:想想每个新项目开始所需要学习的内容!于是我询问了其中一个团队:“当你们安排一名新的管理者去管理一个新的软件项目时,你们会给他悄悄透露什么锦囊妙计?”团队成员们想了想,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:“祝你好运!” -TRL

当一个组织开始考虑经验的表现形式时,此时,经验便能转换为学习。这个过程存在着两种迥然不同的形式,因此我们需要分开讨论:

该组织将新的技能传授给自己的员工。

或者

该组织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运作。

对于第一种形式,变化会直接带来人力资本的增加(更多内容请参考第 20 章)。如果接受培训的员工离开了,投资也就泡汤了,知识的传授也随之付诸东流。若是第二种形式,变化会临时性地存储在那些实施了再设计的人的大脑中。最终,它将变成整个组织的知识储备。然而,由于在过渡时期,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,如果这些关键人物离开,整个组织的学习活动也将受到危害。无论采取哪种形式,组织都将面临以下风险:

学习受限于一个组织留住员工的能力。

如果人员离职率过高,学习便无法维持下去,或者根本无法进行。在这样的组织里,试图改变技能或者引入重新设计的过程都是徒劳之举,甚至有可能使员工离职率更高。

一个重新设计的例子

在一些具有强制措施的组织型学习中,对供应链进行了重新设计,这是组织型学习的一个很有竞争力的例子。当然,这需要一个可靠的掌舵人,还需要将视野放在组织之外去思考问题。请参考以下例子,该例子是前些年 Nicholas Negroponte 在卡姆登举行的电信大会上讲到的:

为了将商品交付到最终客户手中,Amazon 公司和每一家合作方都建立了内在联系,就当前而言,Amazon 会让联邦快速公司到自己的仓库取书,然后将书空运到孟菲斯(联邦快递的中转城市),再将书运送到离客户最近的机场、现在,设想一下如果 Amazon 将仓库放在联邦公司于孟菲斯机场的周边一在销售每一本书时,依然会通过 Amazon 在西雅图的总部进行处理,但是此时图书将直接从孟菲斯仓库取出,并形成订单二 Amazon 由此获得的好处在于:为每一笔订单减少了一半的物流距离。

能够做出这种改变的组织可以不断地进行改变。你可能在想,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敏捷。

组织型学习的关键问题

组织型学习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如何开展学习,而在于在何处开展。当一个组织想要像 Amazon 一样改变自身时,它需要一些小的但却活跃的学习中心来构思设计,管理变化。(这类雄心勃勃的改变是不能从什么委员会或者整个组织中获得的。)早期的改变活动即学习,应该在整个组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问题是,应该从哪儿开始?

有人说,学习应该从组织的顶层开始。但是,就我们的经验来看,那些处于组织顶层的人们并不会将心思放在日常的工作事务中。比如,那些大中型企业的老大都将时间花在进行并购(或者将其他公司彻底击败)上:

与之相反,有些人认为组织型学习应该从底层开始:但是,在真实世界中这些想法无异于镜花水月。底层的人们通常受限于他们所在的组织边界,而且可能会对一些重要的时机视而不见。因此,他们很少能够主导实际的改变:

如果关键的学习既没有在顶层,也没有在底层发生,那就可能二者取其中。这意味着在许多组织中,多数自然而然产生的学习中心都发生在位于组织中间的管理层。根据我们的观察,成功的学习型组织通常都拥有一支非常强大的中间管理层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如果组织要减小规模,几乎总是中间管理层成为削减目标。换句话说,每隔几年便会发作一次的“绷紧轮船”(tightening ship)活动,其实是以牺牲组织型学习为代价的。在此之后,一个组织型学习中心可能会被摧毁。

管理团队

通过消除中间管理层来碾平组织结构图的确是减少学习的秘方。但是,反过来却未必正确:依赖于中间管理层自身并不能让学习取得成功。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因素。这个因素很少得到正确的评估,甚至缺乏培养的土壤。那就是为了形成一个重要的学习中心,中层管理者需要相互交流,并在一起高效融洽地工作。这是一个极为罕见的现象。

几乎所有公司都存在一个所谓的“管理团队”。通常,这样的管理团队都由中层管理人员组成。就像我们在先前观察到的那样,将“团队”一词用于一组人,并不能保证这组人就一定能够像一个团队那样工作。他们可能只是一群乌合之众,没有共同目标,没有共同价值,也不具有互补的技能。对于大多数所谓的“管理团队”,这是常见的情形。

在第 23 章和第 24 章中,我们曾提到对管理者团队来说,通常存在以下现象:团队成员的自我防御意识很疆,受官僚主义之累,他们都被分配给不成体系的零星任务,相互隔离,加班加点工作,并且需要和其他人相互竞争。这样的团队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。

更糟糕的是,他们缺少的正是任何一个团队都需要的东西:工作产品的集体所有权。他们在团队中取得的任何成就都只是出自于团队中的某一员,而不是该团队作为一个整体的成就。管理者之间的竞争性越强,这种情况就越明显。我们甚至看到了极端的例子,潜规则是:“要是事情有利可图,那就千方百计抢到它;要是抢不到,就破坏它。”

在多数情况下,“管理团队”就是一个让人遗憾的误称,沦为健康团队口中的笑柄。管理团队中的成员在项目状态会上虽然集中坐在一起,轮流向上级汇报工作。但是,他们彼此很少合作。

空白地带的危险

在任何规模的组织中,最适宜的学习中心通常都位于中层管理者之间的空白地带。倘若这样的空白地带成为重要的交流渠道,倘若中层管理者能够作为组织的重新设计者协同工作,共同承担,那么学习的益处便有可能获得。另一方面,如果空白地带变得既没有交流,又没有共同目标,学习就会停滞不前。如果中层管理者彼此相互隔离,严阵以待,钩心斗角,那么从这个角度讲,这样的组织实在还处于茹毛饮血的蒙昧阶殷。

最后更新于